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影片:亞馬遜悲歌



下載



《亞馬遜悲歌》一片,改編自美國真人真事。1956年有五名立志將福音傳達到南美的厄瓜多爾原始叢林的宣教士,奈特、吉姆、皮特、艾迪以及羅傑,他們拋棄了在美國當地舒適安逸的生活,而選擇來到這個幾乎沒有任何人為開發的叢林地帶,並且一心期待可以把福音帶給一個連當地政府都是為頭疼對象的殘忍種族瓦歐達尼族(Waodani),這個在歷史上,有著透過殺戮來證明自己可以戰勝命運之神,這樣殘忍傳統信仰的民族,與外界完全隔絕,但,這五名宣教士卻知道,再過幾年,這個種族將會因為互相殺戮,而完全的滅絕。奈特說了一句經典的電影台詞:「他們尚未準備好上天堂,但我們卻已經準備好了。」於是,帶著這樣的動機,他靠著他的輕型飛機,日復一日飛過瓦歐達尼族生存的區域上空,找尋其蹤跡,並以投送物資來跟瓦歐達尼族接觸,有一天,他們一行人降落在該族生活的區域,因為彼此語言的隔閡,五名宣教士當天便殉道在瓦歐達尼族族人的長矛之下,然而,奈特的兒子史提芬,卻在無線電的另一端等待著愛他的父親。

全片便是由史提芬的敘事角度,開展出全片的故事,而編劇巴特蓋文根刻意將整篇故事分成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就是講述瓦歐達尼族的信仰與精神,第二部份就是述及五名宣教士與瓦歐達尼族的互動以及殉道的事件,第三部份,就是在五名宣教士殉道後五名宣教士的妻小以及史提芬來到瓦歐達尼族內與他們生活的經歷。

刻意營造的三個劇情重點,完全的呼應了電影剛開始的一段敘述,那段敘述的大意是在說:在我們身處的世界裡面,沒有真正的和平,因為在人類與人類的互動中,找不到完全的共通點,但,這卻不是真實的。

五名宣教士被殺的事件,在歐瓦達尼族的中間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尤其是族中的領袖明卡雅尼,當他將長矛刺入奈特的胸膛的時候,奈特說出由他兒子史提芬教導他的瓦歐達尼族語,意思是:「我想要當你的朋友。」,所有族人都發現一件事,沒有任何一位宣教士,對他們進行攻擊,即使,他們手中有著武器。

全片帶出一個中心的思想,真正成為人與人之間隔閡的,並非是語言或者是文化的不同,而是人的罪性殺戮的慾望、謊言以及對來生未知的恐懼,造成五名宣教士殉道的主因,是因為族中有一人說謊,謊騙明卡雅尼的妹妹瑪優美,已經被宣教士殺死,引起了全族的憤怒,其實,瑪優美早已經被宣教士收容,並妥善照顧,亦學習了英語。

瑪優美藉著這個事件,回到了部族當中,教導部族當中的人不再是藉著殺戮,來戰勝命運之神,而是,有一位大神,派祂的兒子來,為得就是要消弭仇恨,並且,祂被殺了,卻從未想要報仇,而要讓相信他的人活得更好。

這看似福音性質極重的電影,卻在導演吉姆漢農的巧妙安排下,用著優美的配樂以及自然的攝影手法,讓整部電影呈現宛如Discovery探索頻道的紀錄片的美麗模式,完全不讓人被宗教的信息打擾,而自然的進入到感人的情節與劇情當中,而飾演明卡雅尼的演員,自然不造作的演出,不僅清楚演繹出瓦歐達尼族的天然生活,更演譯出了對於五名宣教士身上擁有的那份真實之愛的衝突與心理複雜的情緒,文化與文化的衝擊,仇恨的消弭,都在這樣自然的拍攝手法與不造作、不煽情的導演手法下帶出,彷彿,亞馬遜河的流域,在寬廣平靜的河水下,無限擴張在那其中的真愛。

此片並非以商業片的手法拍攝,故在劇情方面,亦沒有商業片的緊湊,其中的衝突點並非刻意製造,而是極欲忠實的呈現原事件的真相,所以,倘若以觀看類似梅爾吉勃遜《阿波卡獵逃》的期待,來看這部電影的話,未免會有些失望,但此片卻有極大情緒感染的效力。

本片還安排了一段,真實世界中的明卡雅尼與史提芬去到美國本土,並且相處甚歡的剪影,其中一句對話:「我彷彿早就認識這些外國人。」,把整部片的結局帶入一個文化的完全認同以及融合的完美境界。

在這個文化與文化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對立衝突如此尖銳的世界中,《亞馬遜悲歌》一片的確足以提供我們很好省思以及感動,是一部相當值得推薦的電影。

沒有留言: